易经的正道,易经与道家思想

2023-10-08崇庆运势网热度: 11652

易经中所说的“正道”是指什么?

端正的品行,有道义的行为。

《易经•否卦》,依靠俭德中和的正道,必能否极泰来!

“否极泰来”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,注意这里的否读作pǐ,而不是字面的读音fou,意思是不好的事情达到极点,就会向顺境好运转化。这个成语就是出自《易经》。

可实际上,泰卦在否卦之前,准确地说应该是“泰往否来”,后世从文化习惯上把否放在泰前面,读起来顺口,所以才有了否极泰来成语中,否在泰之前了!

【读经典】

先看卦画和标题:

从卦画上可以看到,否卦是坤下乾上,乾为天在上,坤为地在下,仿佛是各得其所,看上去很正常,其实不然,否卦与泰卦互为反卦,天地否卦的情况正相反。天地之气互相不流通,万物失去阴阳二气的滋养,世界进入闭塞的状态!

易经讲究辩证发展的思想,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,天地之道,物极必反。。一切总是在两极之间摆荡,到达一个极端时就会产生质变,和顺畅达的泰卦,接下来就进入天地闭塞的否卦!

接着看正文和卦辞:

简单翻译下:否卦,闭塞而没有人道,不利于君子坚持正道,事业也将由盛转衰。

简单翻一下:彖辞说“否之匪人,大往小来”,这是天地之气互不交流,而致使万物难以亨通顺利。

上卦乾君高高在上,下卦坤臣位卑于下,国家就无法治理;内卦坤阴,外卦乾阳,内里柔弱而外表刚强;内小人而外君子,这是小人之道强盛,君子之道削弱的表现。

简单翻译下:象辞说天地不交通,是否卦的卦象。君子应当从这一卦象中得到启示,俭以养德、藏锋韬晦,不可追逐荣耀与利禄。

最后是具体的六爻:

简单翻译下:连根拔掉茅草,及其同类,坚守正道吉利,亨通顺利。象辞说:“连根拔掉茅草,坚守正道吉利”,是愿意拥护君王,实现伟大志向的缘故。

简单翻译下:包容承受得柔顺胆怯,对于小人来说是吉利,对于有德行的人来说,并不是通泰顺利的表现。象辞说:“有德行的人身处窘境不亨通”,是因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和小人不愿一起共事。

简单翻译下:包容羞耻。象辞说:“包容羞耻”,是因为六三阴爻居阳位,处位不当,才德与职位不相称。

简单翻译下:得到君王授命,没有灾害,众人依附同受福禄。象辞说:“得到君王授命,没有灾害”,说明九四阳爻扭转小人知道的志向正在进行。

简单翻译下:困阻之时停止行动,对于有德行的人来说是吉祥的。时刻提醒自己,正处在危险境地,命运好像系在柔弱的苞草、桑枝上一样。象辞说:“有德行的人得到吉祥”,是因为九五阳爻居上卦中位,处位得当,喻人才德称其职位。

简单翻译下:短暂的闭塞,只是暂时的,象闭塞之后会畅顺。象辞说:厄运到了终极就会倾覆。不顺畅的日子还会长吗?

【写心得】

泰极必否,物极必反,事物永远是对立发展的。泰卦和否卦展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与统一,否是闭塞不通,阴阳之气不和谐,万物凋敝。天地不交,是非皆颠倒程颐说的“天地不交则不生万物”,就揭示了小人得势,君子失势的现象!

处于否卦时,唯有以贞能够战胜,卦辞使用“利贞”二字,要求君子收敛才德,坚守正道,超然物外。就像孟子所说“穷则独善其身”,有道则显,无道则隐,绝不为了荣禄迎合俗鄙。

具体在六爻中,初爻时期小人得势;二爻君子迎难而上;三爻众人无功不禄;四爻君臣精诚团结;五爻大人谨守正道;上爻必会否极泰来!

面对人生困境挫折,真正的强者敢于战胜困难,绝不言弃,坚韧不拔;保持乐观从容的态度,积极进取,坚韧前进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,要有一股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的英雄气概,最终一定会云散月明!

【做冥想】

“否”这个字很有意思,上面是“不”字,下面一个“口”字,不口就是是不能言的意思,古人讲“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与人言无二三。”人的善恶都藏在心中,口中的言语则容易吐露心声,言语一出,总会利害随之,所以否卦的卦名就是慎言闭口的意思!

否卦天在地上,本来是自然的情形,怎么会不恒通呢?原因是乾卦天有向上的性质;坤卦阴是向下的性质,天与地相背离,上下不交流、不沟通,君臣不能同心同德,君王与民众也不一条心,怎么会亨通呢?

当然这是前面的泰卦顺承下来的,太平盛世往往导致君王好大喜功,贪图享乐奢侈,然而欲壑难填,这种生活必然要建立在,搜刮民脂民膏的基础上。于是君王与民众之间便会产生矛盾了,盛世也就由盛转衰了!

而我们中国素来以中和为美,追寻平和中正的状态,在全盛时期也要谨慎谦逊,避免事物向反面转化;在事业运程低谷时保持积极的心态,相信否极泰来,度过最黑暗的黎明时刻,必将遇见灿烂的朝阳!

《易经》常讲要坚守正道,那什么是正道呢?

每个人理解的正道都不一样,对我来说只要不损人利己,坚持本心就是正道了。

《易经》教我们:有才无德之人,悔悟迁善才是正道!

临卦三爻

六三,甘临,无忧利。既攸之,无咎。

《象》曰:甘临,位不当也。既攸之,咎不长也。

三爻,阴居阳位,不中不正,所以位不当也。可以理解为无德之人得势,。另外,三爻居内卦兑卦的开口位置,因此具备巧言善辩之才。

因此,三爻为无德之人上位,善于说漂亮话,实事一点不干,所以结果不会长久。

如果能够幡然悔悟,为此行为的后果担忧,则必能去伪存诚,错的也就不会太远。

临卦元亨利贞四德俱全,基本上算是好的卦,要小心的就是“八月之凶”。占卦占到临卦任何一个爻都不差,只是三爻有点小毛病,轻浮、爱作秀、善溢美之词。但是,三爻爻变则变成国泰民安的泰卦,所以如果能够经常反思,改过,开启迁善之门,必会善终。

知识甜点:何为不当位?何为中?

《易经》中,奇数为阳,偶数为阴。一三五爻为阳位,二四六爻为阴位。阴爻处于阳位,或阳爻处于阴位称不当位,叫阴居阳位,或阳居阴位。如果阳爻处阳位,则称为正当位。

何为中?二爻和五爻,分别处于内卦和外卦的中心位置,此二爻的位置则为“中”。

所以,最好的爻只有处于二爻的阴爻和处于五爻的阳爻,即中且正!我们常常听到的 “九五之尊”,就是指处于五爻的阳爻。

《周易》的精髓是什么,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学周易?

读懂《易经》,要深入浅出,厚厚的64卦象、卦辞和爻辞,很容易把人拒之门外,我们要懂得拨开表象、化繁为简。

《易经》的本质,只有一个字:变。

这种变,体现在时势的变化,呈现4种状态:吉、凶、悔、吝。只要我们读懂这4个字,也就懂得了《易经》的精髓。



1、《易经》的精髓,是势能的变化。

在整个宇宙中,时空的变化,会产生势能。

比如说:黄道,是古天文术语,是从地球上看太阳走过一年的路线。星体的轨迹变化,会产生势能的变化。

天时地利人和,对人事的影响,体现在时势。

《孟子.公孙丑》中记载齐人言:“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;虽有镃基,不如待时。”

做事有聪明才智还不够,还要乘势而为;种庄稼有好的工具还不行,更需要等待农时。

这些都是《易经》之用。

《易经》是一本讲宇宙变化规律的书,变化的核心,即是势能的变化,体现在2个维度:方向和强弱。



2、势能方向上的顺逆,而产生:吉、凶。

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图,是宋代以后才有的,宋代以前,《易经》没有太极图。这个太极图,怎么产生的呢?

是根据能量的抽象变化,而形象演绎。



《易经》讲宇宙中有两股相对应的基本势能变化,即乾阳、坤阴。其实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也讲同样的东西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。

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这个两仪,就是阴阳。

能量的变化,万变不离其宗,看似无章,其实有序。

对“人”这个参照物而言,能量的变化,有两个方向:一是和自己的能量相顺;二是和自己的能量相逆。

人和人不一样,所以每个人的顺逆,也有所不同。



顺的能量,是顺势,《易经》称之为:吉。

逆的能量,是逆势,《易经》称之为:凶。

吉,代表结合,合作,团聚等。

凶,代表分离,背向,分解等。

其实,凶,并不是不好,本意是“冲”,即能量的相逆、相冲。当两股能量相冲时,有时候,会带来阻碍和冲突,但是,也会带来生机和机遇。这种辩证关系,用老子的话说: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”

普通人,喜欢吉,厌恶凶。

真正懂《易经》的人,看待吉凶,是平等的。只是自然规律的变化,势能的变化,本身是客观中性的,不需要代入太多个人的主观情绪。



3、势能变化的强弱,而产生:悔、吝。

古人说的中庸精神,最初来自《易经》。

中庸,并不是贬义词,在《易经》中,代表中、正的宇宙最佳能量状态。

比如说乾卦,九五,飞龙在天,处于中正之位。这是能量发展的最佳状态,大概是八分到十分之间的饱和状。在古代,只有帝王称为九五之尊。

而势能一旦失控,发展过度,势能太强而过量,则会有“悔”。

乾卦说,上九,亢龙有悔。

悔,是做得太过头了,过犹不及,所以有悔恨。

与之相反的,势能太弱而不足,则是“吝”。还不够的意思。

当出现“吝”的状态时,需要加把劲,好好努力,积蓄能量,让势能壮大起来。



通过上面分析,我们不难发现:

势能的变化,有方向的顺逆,从而有吉凶;有势能的强弱,从而有悔吝。

《易经》64卦变化,不管怎么变,都离不开“吉、凶、悔、吝”4种基本状态,这就是《易经》的精髓。

《易经》的精髓就在三句话是什么?

1、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

2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

3、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

通读易经全文,没弄明白这三句话,算是白读了。这就是整部易经的精髓所在。易经本来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文章,领悟其中的真谛,你才登上高人的频道。在境界上更上一层楼。反复品读,时刻牢记,独到领悟,让你成为人上人。

《易经》是远古文明的产物,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。《易经》分为三部,天皇氏时代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,秦汉时期的易书《周易》,一起称作“三易”(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)。

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、法地仪,观象授时,创制历法与易书等,文明肇始。《春秋命历序》:“天地开辟,万物浑浑,无知无识;阴阳所凭,天体始于北极之野,日月五纬一轮转;天皇出焉,定天之象,法地之仪,作干支以定日月度。”

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,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。远古时期古人“观象授时”,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、八卦原理。

展开全文